在《百年孤独里》,每个人都有着独属于不被他人理解的孤独,即使有人爱着,即使家大业大,这种原始的、本质的感受依然包裹着每一个家族成员。
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也让我们知道,孤独才是人生常态,在逐渐变老的路上,我们与其抗拒孤独,不如与孤独签下一份不失尊严的协议,与它和谐共处。
看完这本书后我就在想,为什么没有早点读到马尔克斯的作品,如果早点看到,或许我就能早点明白孤独的深意,人生选择里就会多一点自我的坚守。
当我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,特别害怕孤独和寂寞,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合群,就连一个人吃饭走路都觉得很尴尬,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。
于是我想尽办法去跟宿舍的人同频,也成功的融入了大集体,看起来很合群,人缘很好。
然而孤独的感觉并没有因为融入大众而消失,相反,刻意营造出来的迎合不仅失去了自我,最后是学没学好、玩没玩好。
在校的时候,大家相处起来都很愉快,似乎三观都是一致的。
直到毕业各奔东西以后才发现,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有被压缩和隐藏,集体狂欢的背后是一颗颗害怕孤独的心。
现在看来,那是一段我活得最拧巴最矛盾的时期。也是时隔多年以后才发现,宿舍当时独处的那个人才是我们中间混得最好的,毕业后谋得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选择。
年轻时,我们会视孤独为洪水猛兽,唯恐避之不及,总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去脱离这种安静的状态。
有人寄托在交友狂欢上,有人寄托在游戏组队上,似乎只有在这种与人的链接中,在人情世故的左右逢源中,才能获得关注和理解。
我们总是想要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,可大多时候,那些在自己看来惊天动地的伤痛,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举足轻重的无病呻吟。
也是三十而立以后才发现,无人问津的时光反而能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宁静,只有真正独处的时候才能看见最真实的自己,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。